元器件科普:光电耦合器的应用及分类芯片破解
1 、简述
光电耦合器(英文:optical coupler 或photo coupler),亦称光耦合器、芯片破解光隔离器以及光电隔离器,简称光耦。这种器件的想法是在1963由Akmenkalns等人提出(美国专利号:US patent 3,417,249),并且以光敏电阻为基础的光电耦合元件在1968年问世。它是以光(含可见光、红外线等)作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的一组装置,其功能是平时让输入电路及输出电路之间隔离,在需要时可以使电信号通过隔离层的传送方式。这样就使得光信号(发射端)和电信号(接收端)互不干扰,因而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。目前常见的各类光电耦合器的实物图如下:
(图1:常见的各种光耦)
2 、原理及构造
如下图(2)所示,光电耦合器一般由三部分组成:光电发射端、光电接收端、输出端信号放大及整形及驱动变换电路单元。其基本作用原理是:输入的电信号驱动光发射源(各种波长的LED发光二极管或激光,还有早期使用的电灯泡、霓虹灯等),使之发光,而物理空间隔离的另外一端由光探测器(光敏电阻、光芒二极管、光敏三极管等)接收而产生光电流,再经过进一步放大后输出。这就完成了“电—>光—>电”的转换,从而起到输入、输出、隔离的作用。值得一提的是:图(2)中最下面的那种光耦结构,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空间距离较远,相比上面那种结构光耦,具有更高的爬电距离或隔离电压等级。
3、分类&特性
根据光电耦合器件输出端的不同电路结构和特性,大致可分类如下几种:
3-1. 晶体管输出型光耦
这是最常见的光耦,芯片破解输入端分为直流信号或交流信号控制型,输出端都是晶体管(单体或达林顿---具有更高的电流传输比)。这种类型的光耦凭借其价格低和通用性特点广泛使用于各种应用。晶体管输出光耦的特点是:大电流传输比(CTR)、高耐压、低输入电流。因为这类光耦,光电接收器使用的是光敏三极管,所以缺点也是明显的:传输速度较慢,时序延时较大。
3-2. 高速IC输出型光耦
这种光耦采用光敏二极管(Photo-Diode)作为光接收元件,芯片破解同时内部带有一个集成电路(IC)做信号放大和整形,可实现高速信号的传输。相比于前面晶体管输出光耦只能提供最高几kHz的信号传输,此类光耦能提供1至50Mbps速率的数据传输。IC输出光耦有两种类型:一种是设计用于传输逻辑信号的通用器件,另一种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件,包括用于功率元件,比如IGBT等的栅极驱动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