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子-量子芯片IC解密
IC解密来自美国西北大学、波士顿大学(BU)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UC Berkeley)的研究人员,首次在传统电子芯片中成功集成了微型光子量子系统,标志着量子光源与电子控制电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。
这款创新芯片大小仅为1毫米×1毫米,在极小的面积内同时集成了量子光子器件与经典电子控制电路。它不仅能够产生用于量子通信、传感和计算的光子对,还能通过内建的智能电子系统实时稳定输出,实现对量子光的自主调控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,该芯片由商业半导体晶圆厂制造完成,显示出其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潜力。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《自然电子学》(Nature Electronics)期刊上。
“以往的量子实验依赖体积庞大、对环境极为苛刻的实验设备,”该项目量子测量负责人、西北大学的Anirudh Ramesh表示,“而我们将多个关键电子功能微缩整合在一个芯片中,实现了实时稳定量子过程控制。这是迈向可扩展量子光子系统的重要一步。”
IC解密西北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、光子通信与计算中心主任Prem Kumar指出:“这是首次实现了单芯片的电子、光子与量子系统的集成。要将电子学与光子学融合并不容易,这是物理学家、工程师、材料科学家与制造专家跨学科协作的成果。这款芯片未来将在量子计算、通信及传感等多个领域开启新可能。”
芯片自发量子光、具备自我稳定能力
由于可采用与常规电子芯片相同的大规模生产工艺制造,硅芯片被视为构建光基量子系统的理想平台。
IC解密然而,稳定运行这些微型量子光学器件所需的精准控制能力,长期以来超出了现有商业晶圆厂的标准。微小的温度变化、制造误差,甚至芯片自身产生的热量,都可能干扰整个量子系统。
为维持稳定,研究人员过去只能依赖大型外部设备进行调控,使得系统难以小型化。而此次,研究团队成功地将关键控制功能内建于芯片之中,消除了对外部设备的依赖。
早在2006年,Kumar团队就在《光学快报》(Optics Express)上首次展示了通过在硅片中刻蚀微小光路,并注入高强度激光,可自然产生成对的光子(即量子比特)。
此次新研究中,研究人员将这些微环谐振器结构(直径远小于头发丝)集成于芯片内,当激光照射时即可产生光子对。芯片还配备了光电流传感器,实时监测光源变化;一旦温度扰动引起光漂移,传感器便会触发微型加热器进行补偿,使光源恢复至最佳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