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春晚AI黑科技到DeepSeek爆火IC解密
当宇树科技的16台人形机器人H1以0.3毫米级运动精度扭动秧歌、抛转手绢时,全球社交媒体发出的惊叹声几乎淹没了新年钟声。
春晚落幕,但热搜榜上的科技狂潮仍在发酵。TikTok上数千万次的浏览点击量,使这支节目的意义更像是一场四两拨千斤的“技术阅兵”。美国《大西洋月刊》的点评一针见血:“中国通过春晚向全球传递新时代意识形态——科技霸权披上了一件花棉袄。”
让外媒屏息的,还有让苏绣非遗《千里江山图》“活”IC解密起来的阿里通义万相AI技术,3000架无人机在夜空拼出“福”字背后的全绿电支持,以及重庆分会场上780台新能源电车用车灯编织出的“中国智造”绿电光影。
中国用一场国民级晚会,向世界展示了“技术落地”及其新能源领域的硬核能力。
但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样一个“六边形战士”模型,单次训练耗电量约为50万度,通常情况下,相当于5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。全球科技巨头如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和Meta等的电力需求也在过去几年中爆发式增长,用于支撑其数据中心的扩建和AI的发展。
据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,IC解密全球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占全球总用电量的2%,而AI计算需求的年均增速惊人。OpenAI的CEO山姆·阿尔特曼,曾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的彭博社对话中表示:“未来AI的瓶颈绝不是算力,而是能源。”
02
给AI“充电”的中国方案:
AI+能源国家战略,重塑算力疆域
以OpenAI为例,其训练GPT-5时,每天的电费开销高达80万元,其单个超算中心启动时,造成的电网负荷波动,堪比一座小型城市突然停电。而OpenAI所在的得克萨斯州,因电网承载力经常“掉线”,不得不在内华达沙漠自建核能数据中心。